普車都 > 觀后感 >

我在伊朗長大觀后感2000字 我在伊朗長大觀后感

朋克永遠不死,而革命也尚未成功,對于瑪贊來說,她對伊朗永遠是滿懷信心的,相信會有改變的那天?,斮澩高^這一連串簡單的黑白線條勾勒出一個伊朗人對于自我的國家永遠的愛和想念。——有志女青年頭戴黑色頭巾的伊朗少女,身穿寫有“Punklisneverdead。”(朋克永遠不死)的外套走在大街上。那是兩伊戰(zhàn)爭時期,炮火和硝煙四處彌漫著,那是伊朗國內(nèi)的白色恐怖時期,人民走上大街抗議當局者的強權統(tǒng)治想要爭取民主的無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很多人死于軍隊對起義的鎮(zhèn)壓中,無數(shù)年輕人死于那一場耗時三年卻毫無好處的戰(zhàn)爭中,那些為無產(chǎn)階級奮斗的人被殘酷的絞死或是死在監(jiān)獄中。在那樣一個時代,那個伊朗少女就這樣喊著屬于自我的口號,穿梭在無時無刻都有憲兵巡邏的大街上,穿梭在紀律森嚴的社會環(huán)境中?;蛟S她像你我一樣是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叛逆女孩,但是她的叛逆卻是能夠用勇敢來形容的。她的這份勇敢的“叛逆精神”,無關諷刺與抨擊卻是那么的充滿著黑色幽默與教育好處。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2007)電影圖片劇照#05大圖700X458影片《我在伊朗長大》根據(jù)瑪嘉·莎塔琵的同名自傳漫畫改編,一部以黑白色調為主,有版畫的質感,總之是一部很有風格的獨特的動畫片,區(qū)別于主流動畫片的華麗的3D場面和絢爛的色彩,就連2007年很有風格的簡約主義動畫片的代表《辛普森一家》也沒有《我在伊朗長大》在畫面風格上如此的簡單,能夠說2007年的歐美動畫片市場在主流外又開辟了非主流的線路,而這條非主流的線路首當其沖的代表便是《我在伊朗長大》,這樣一部動畫片,即使還沒有開始講故事就已經(jīng)被它別具風格的畫面所吸引。

《我在伊朗長大》的故事背景是1979年后的伊朗,從統(tǒng)治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專政統(tǒng)治被推翻,到伊斯蘭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勝利和失敗,再到毫無任何好處的兩伊戰(zhàn)爭。在這個歷史禮貌古國里,生活對于還年幼的瑪嘉·莎塔琵來說,無疑是既精彩卻又無奈的。在革命、暴動和戰(zhàn)爭中,瑪嘉用她的眼睛,用回憶述說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講述了她的故鄉(xiāng)伊朗的真實面貌,整個故事沒有過多悲傷的情緒,整體的表達方式是簡單幽默的,那一幅幅簡單幾筆就勾勒出來的黑白畫面卻內(nèi)涵豐富,涉及成長、親情、宗教、政治等主題。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2007)電影圖片劇照#06大圖700X495影片故事分為兩條主線同時進行,一條是瑪嘉對兒時生活的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展現(xiàn),另一條是瑪嘉整個青春期到成熟期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熱愛搖滾的叛逆少女逐漸長成為一個成熟女人的過程。這兩條主線其同并進,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伊朗和一個伊朗女孩真實的成長史。在對伊朗的展現(xiàn)描繪部分,瑪嘉是真誠卻又無奈的,那些為革命慘遭殺害的人或是遭戰(zhàn)爭所傷害的人,那些人是瑪贊的親人和朋友,對于年幼的瑪贊來說,她是憤怒卻又是無奈,微小的她是沒有潛力去做什么反抗的,所以,她把幾乎所有的憤怒都發(fā)泄在搖滾樂中,包括偷偷地購買搖滾磁帶,和身穿寫有“朋克永遠不死”的外套在大街上游走,摘下頭巾和朋友偷偷地喝酒聚會。這些在大部分人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子特有的叛逆的方式,但是對于生活在伊朗的瑪贊來說確不是,幼小的她就目睹了當時在特殊政治形勢下越來越壓抑的公民自由,所以,這些“叛逆的行為”在那個年代本來就就應是正常的行為,都是渴望自由的人們發(fā)出的呼喊,真正可悲的是這樣的呼喊很可能會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就尤為的顯得珍貴。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2007)電影圖片劇照#16大圖600X400而父母的疼愛對于瑪贊來說是莫大的幸運,因為在那樣的年代,在每一天每日的炮火聲中,瑪贊卻沒有因此而蒙上太多的陰影,這些都是因為親人給與瑪贊的溫暖的親情。在影片中親情也是故事的一個主要部分,瑪贊的父母教會了瑪贊堅強而年老的奶奶則教會她作為一個年輕女人該如何表里如一。

瑪贊的成長,從小女孩到13歲之前一向是在德黑蘭度過的,像每一個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瑪贊有父母的疼愛有每一天一齊玩耍的伙伴,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國內(nèi)的白色恐怖統(tǒng)治,使得瑪贊不得但是早的離開父母去國外生活求學,而在國外的那一時期則是一向處在不停地搬家和痛苦地對故鄉(xiāng)父母的思念中渡過的,那個時期使得瑪贊從一個小女孩真正的長成了一個大女孩,應對朋友的相繼離開應對感情的失利和男友的背判,影片通通用犀利的黑色幽默去展現(xiàn)。當然這個過程也是讓人心碎的,瑪贊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她是伊朗人這個實事,而從不想承認自我是伊朗人到應對和驕傲自我是伊朗人這個過程,則是影片故事瑪贊的成長過程中最為打動人心和最富教育好處的部分。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2007)電影圖片劇照#10大圖600X400影片在上映在戛納獲獎后,伊朗當局政府則禁止本片在伊朗國內(nèi)上映,甚至施加壓力給泰國此片也不能在泰國上映,理由僅僅是影片把伊朗完全妖魔化了,并不是一個真實的伊朗。這樣的說辭也正好證明了瑪嘉在她故事中所述說的伊朗國內(nèi)的狀況,很多行為規(guī)定和政策是多么的荒謬和反人性化。縱觀影片,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瑪贊對于伊朗對于家鄉(xiāng)德黑蘭的愛,雖然那個地方讓瑪贊多么的悲哀和失望,但是實事是瑪贊是伊朗人,所以即使這個國家目前依然是滿布瘡痍,戰(zhàn)爭的陰影依然沒有從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心中消失,壓抑的公民自由依然沒有得到改善,但是只要一帶起那塊頭巾,瑪贊就是一個伊朗女人,她的命運依然和那塊故土牽絆在一齊。就像她寫在外套上的,朋克永遠不死,而革命也尚未成功,對于瑪贊來說,她對伊朗永遠是滿懷信心的,相信會有改變的那天,瑪贊透過這一連串簡單的黑白線條勾勒出一個伊朗人對于自我的國家永遠的愛和想念。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