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什么?詩歌是空中的一輪明月,是手中的一杯清酒,是胸中的萬丈豪情,也是心中的濃濃愁緒。
讓我們慢慢走進詩歌深處……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離開了渾濁的官場,在南山自食其力,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他的志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情趣;“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他的氣節(jié)。他將生活的靈感融入了詩歌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舟,在歷史的長河上且行且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為友,美酒為伴,孤影相隨。李白雖是寂寞,卻也活得灑脫。國家內(nèi)憂外患,皇上卻沉迷美色,聽信讒言。也罷,“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剩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然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不如游遍神州,“且放白鹿青崖間”。然而失望中又不乏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長嘯東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做夢都期待有一天有明君識才,“忽復(fù)乘舟夢日邊”在學(xué)而優(yōu)則士的封建社會里,他也有著“乘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南唐后主李煜,出生在錯誤的時代,那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注定使他承受亡國之痛。政治上的失敗,并不能掩蓋他詩歌上的天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也正是這天賦,造就了他的悲劇。一個弱小沒落的國家容不得風(fēng)花雪月的才情。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外敵不斷來犯,岳飛用自己的滿腔熱血抒發(fā)了人民的不滿。“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鮮血都不能洗刷的仇恨,用詩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毛主席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他用慷慨的情感,蒼勁的文字刷新了歷史上對英雄人物的評價,歌頌了為了革命解放事業(yè)奮斗廣大的中華兒女,胸懷寬廣,意境開闊,令人擊節(jié)而嘆。
中國詩歌源遠(yuǎn)流長,濫觴于《詩經(jīng)》,成熟于盛唐,如璀璨的銀河,群星閃耀。古人以詩贊物,以詩懷古,以詩言志,以詩抒懷。幸運如我等,能享受詩歌,品味詩歌,走進詩歌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