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求回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題記
在德國西部小城科隆的暖洋洋的午后,一群小孩在河邊玩起了“牛仔抓小偷”的游戲。沒過多久,“牛仔”大獲全勝,領頭的孩子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腳底一滑,一頭栽進了冰冷的水里。“救命!”,絕望的喊聲在漸漸變弱……
一個水性好的“小偷”奮不顧身跳進河里,救出了另一名男孩,臨走時,落水的男孩信誓旦旦地保證:“將來我出人頭地,一定回報這救命之恩。”那名救人的男孩后來成為了德國科隆大教堂的神甫,他就上的男孩,名叫阿道夫·希特勒,他掌權后對科隆大教堂進行肆意的破壞,毫不顧忌當年的恩情。
所幸,神甫的心并沒有因此變得冰冷,他所在的教堂收納孤兒人數(shù)居全德國之首。他也常常受到被接濟者的白眼與反噬,但他并不在意。因為他一心施善,并沒有指望過陌生人的善意。
這讓我想起了數(shù)年前曾被廣為討論的“扶不起”道德難題。行善者不忍看見老者跌倒而坐視不管,于是伸出援手。得到了卻是老人家屬的誤解與天價索賠。當付出的善意碰壁,人們便不愿意付出善意了。我們從小在電視報刊上看到的,便是“紅領巾”扶老奶奶過馬路,得到了對方的微笑與贊美。我們就認為善意理應得到回饋而非詈詞怒罵,將善心揣在懷中,不肯施予。
回望過去,“投桃報李”固然是社會的主流,“一飯千金”也被奉為美德,然而善心并不都有好報。項王被圍垓下,率八百騎突圍。不料遇見漢軍主力,項王奮力搏殺,看見曾經(jīng)受到他恩賜的漢軍司馬呂馬童,驚嘆道:“安得見古人于此地?”他的“朋友”卻擺出了一副無賴嘴臉:“項王在此!得項王頭顱者賞千金,封萬戶侯!”還有古羅馬凱撒在元老院被刺客追殺,他奮力抵抗,當看清其中一人他是從庶民提拔為官員的“朋友”時,他放下了刀劍,任由敵人的刀刃如雨點般落下。行善至極,便不求回報,只求能不辜負自己的心意。
所以,你還在畏縮著不敢上前,不愿付出善心嗎?請記住季羨林先生的話:“我對每個人好,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