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過:“別人讓你是一種情分,不是一種義務(wù),不讓你是一種本分,并不過分。”最近,我看到了這么一則材料,八旬老人的女兒,給老人買了一張半程票,途中過了半程后,與一位剛上車的大學生發(fā)生了沖突。最后一位中年男子,給老人讓了座,這場鬧劇才結(jié)束。
事后老人的女兒并不輕易放棄這場鬧劇,她對那位大學生說了一句“讓她多學學別人”。先排除因為老人的女兒的倚老賣老的行為。就以客觀目光來看,大學生按車票對號入座的行為,并沒有一點錯。而在我認為。禮讓并不是一種義務(wù),更多的是一份自覺。
中國作為一個千年文明禮儀之邦,“尊老愛幼”乃是其傳承至今的美德,這么多年來。人們引用其來鼓勵公交車上主動讓坐給老。弱,病,殘的行為。因此,在眾多的公共場所中。禮讓行為并不罕見。
但是,禮讓并不是一種義務(wù),更多的是一份來自心底的自覺,當在公共場合中遇到老人,病殘群體等的時候,選擇禮讓,還是保持沉默都是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自覺。法律亦并沒有白紙黑字地注明禮讓是義務(wù),不禮讓,就該收到批評,挨罵的條文。
近年來以來,社會有部分人似乎將“尊老愛幼”的這一美德教條化,認為作為年輕人,禮讓是應分的,是必須履行的義務(wù)。正是有人出于這樣的一個思想產(chǎn)生出的社會意識,縱容了一些老人及其家屬,認為別人給他或他自己家的老人禮讓,是一種義務(wù)。
我在網(wǎng)上看過一則新聞,就是這種“禮讓是義務(wù)”思想縱容下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在廣州一輛公交車上,一位老人在車上因無人禮讓座位,而對一位年輕人出言不遜,甚至對其動手。為什么這位老人會理直氣壯地罵人,甚至打人?其實這就是“禮讓是義務(wù)”這種思想過度縱容的后果。
禮讓并不是義務(wù),更多的是一份出自內(nèi)心的自覺,但這并不意味著因此而不讓座,禮讓固然不是義務(wù),但從道德性質(zhì)來看,這并說不過去,那么中華上下千年禮儀之邦的名號也只是浪得虛名而已。
因此,禮讓不是義務(wù),但是是一份自覺,材料中的中年男子的自覺讓座,給帶病老人讓座就是對自覺最好的詮釋,正是總有人出于一份自覺,才讓禮讓這一行為并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