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微曉時的敞亮,是歷經(jīng)無邊黑暗后的重生。
一柄落葉,懂得在泥土里扎根;一葉扁舟,懂得在大海中漂流;一脈遠(yuǎn)山,懂得在天際邊鎮(zhèn)守。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是籠中鳥,困厄卻不困憊;他是池中魚,失去自由但不改初衷。“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像倦飛而知還的鳥回歸家園,他愛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愜意,他向往的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淡泊寧靜,他躬耕農(nóng)田,“帶月荷鋤歸”;他讀書自娛,“欲辨已忘言”。
他在酒香中沉湎,卻在沉湎中一次又一次地寫下不朽的詩篇;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得以反省人生,實現(xiàn)價值;他追隨自由、超塵拔俗的隱逸思想令人景仰;他撰下的優(yōu)秀文字化身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令世人贊佩;他沒有腰纏萬貫,卻從未有辱氣節(jié)。深諳官場之黑暗,他毅然拂袖而去,明哲保身。
達(dá)官顯貴惡凸顯,同流合污難為來。今天看來,陶淵明的做法的確是逃避現(xiàn)實,面對失意便畏葸不前,然而我們可曾注意到,他施展抱負(fù)不得,也不愿隨世俗的洪流飄散而去,在那樣一個時代,這是無奈之舉,也是最佳歸宿。
試想,陶淵明若選擇隨波逐流,我覺得,中華文化中一顆獨一無二的寶石會帶著它的璀璨消失,不僅如此,他也會如同眾多為非作歹,為富不仁的官吏一樣淹沒在歷史中。但他二十多年的隱逸生活,向歷史證明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意歸田園花欲萎,心寄山水人須歸。
不厭孩童膝下繞,更欣美酒滿吾杯。
才華與機(jī)緣的沖突,是古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命運(yùn),陶淵明如此,兩百年后的王勃亦是如此。才華招致嫉妒也非少見,只是王勃本人尚年輕氣盛,便有云“不知收斂”。但他也只是單純地想要施展才華,但因為當(dāng)時環(huán)境所致,他只是單純地想要施展才華都變得艱難。
他寫下《騰王閣序》后,也斷斷料不到竟成為他生命之絕唱。
王勃,對官場不曾死心之人。直到他最后一篇奇作,仍留有“無路請纓,等將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的遺憾之筆,但令人欣慰的是“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他依然風(fēng)骨高傲,他仍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和危難之時不墮志向的決心。
他帶著這決心走下去了,他走錯了嗎?為官出仕的路與他實不相屬嗎?我想也非必然。我認(rèn)為,一個歷史上難得的奇才,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年輪中可能如草芥,寥寥幾筆,無法留有印記。但同時,上天愿意安排這樣一個結(jié)局,我想其中自有深意。驚悸而死?官場黑暗也好,事出有因也罷,王勃也就這般沉入水中了,他的文章,他的才情,便如稀世珍寶,永被歷史珍藏。
我不相信這樣的結(jié)局又如何?我知道,我寧愿相信,他就是這樣死的,也難以想象他在官場茍活。是那些陷害他們的官吏,是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讓他得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也許,那個位置的結(jié)局也便就是溺水驚悸而死。無論怎樣,他最后終于得到了靜,他一直在追求的靜。
他裹著紅袖白裙,閉上眼,安穩(wěn)地坐在位子上面,無人攪擾,孤落遠(yuǎn)方。
回首廿余幾次痛,合歡相聚又離重。
遙憐千里歸家父,追舞拂裙入水中。
讓我頗有感觸的是,他們?nèi)松x擇的路,也許都是對的。
歷盡無邊黑暗后的重生,是天微曉時的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