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誠信的地方。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誠信的地方。那誠信到底是什么?
首先,何為誠?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這便說明了“誠”就是真實不欺的品質。那何為信呢?《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人言為信。”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認為“以是之謂信。”由此說明“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要誠實可靠,還要人們切忌大話、空話和假話,警示要做一個可靠的人。現(xiàn)在,“信”的基本內涵出來了:信守承諾,言行一致,誠實不欺。除此之外,許慎又在《說文解字》中概括一句:“誠,信也;信,誠也。”這又證明“誠”與“信”是相輔相成的。“誠”“信”合二為一,所以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德也。”正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見,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被歷代文人所推崇,那為什么我們要講誠信呢?
誠信對一個人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一個人,如果誠實有信,就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我們因貪圖一點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那么我們不僅會失去一份友誼,還會飽嘗不誠信的惡果。
這讓我想起了古代的一個名人:季末。他一向說話算術,信譽非常高,許多人與他建立深厚友誼,當時甚至還有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季末一句。”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他的朋友因為他的誠信,不被重金誘惑,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相比之下,如今活躍在社會上的那些欠債久久不還的“老賴”們卻讓人不恥!最終他們也嘗到了不守誠信的惡果,不僅個人信息被媒體曝光,而且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種種不便:信用卡不能用了,火車票也不能買……幾乎不能享受所有社會服務,還會遭受無數(shù)人的鄙視和唾罵,只能縮在陰暗的角落里,瑟瑟發(fā)抖。
一個社會中,如果所有人都能做到誠實守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那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是烏托邦。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彼此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協(xié)作,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每個人安然自在,享受著相信他人和被他人信賴的快樂。反之,如果一個社會中沒有一個人說真話,做真事,連接人們的紐帶只是虛假的謊言。人人欺我,我欺人人,人們之間相互猜疑,相互提防,沒有人愿意和他人合作,一切生產活動全部中斷,這個社會必將走向滅亡。
毫無疑問,誠信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堅守誠信,這個社會才能發(fā)展得越來越好!